2022-培养方案-硕士-化学工程与技术
化学工程与技术 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700)
培养目标
1、以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广阔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化工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为总体目标,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具有良好的行业道德及敬业、团队精神。
2、掌握化学工程领域由化工工艺、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及化工分离工程等所构成的基本理论与相关专业知识;掌握化工过程设计、操作、分析的基本技术方法和手段,培养化工新材料、新过程开发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了解本领域的前沿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具有化学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英语,能较熟练进行本专业英文文献的阅读,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说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
二、学制、学历、学位、毕业最低总学分
1、学制:基本学习年限为3年,视个人具体科研进展及培养情况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对少数学业优秀、科研工作突出的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培养要求的前提下,可适当缩短学习年限申请提前半年毕业或提前攻博。
2、学位:工学硕士。
3、毕业最低总学分:36分。
三、培养方向
本专业根据研究生在本科阶段的专业背景及个人兴趣,按化学工艺、应用化学、工业催化三个二级学科方向进行培养。
序号 | 研究方向 |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
1 | 化学工艺(081702) | 研究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以及过程技术的基本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建立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解决与生产、研究、设计和优化等有关问题。为我国煤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方面的问题提供解决基础。 |
2 | 应用化学(081704) | 应用化学是在掌握各种化学(无机、有机、分析、物理、高分子化学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研究如何将化学方面的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科学,在各种化学品合成、化学检测分析、能源转化、新材料开发等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联系化学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纽带桥梁。 |
3 | 工业催化(081705) | 工业催化以催化科学技术为核心,研究工业生产中相关化学反应的催化转化过程,主要涉及催化反应原理、催化剂开发和制备,是当今化学品生产和转化的支柱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学工业的基石,对于国民经济、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
四、课程体系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一览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
公 共 课 | 99920001 99920002 | 公共英语 | 3 | 96 | 一、二 | 考试 |
99920013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2 | 32 | 一 | 考试 | |
99920011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1 | 16 | 二 | 考试 | |
01820001 | 专业英语 | 1 | 16 | 二 | 考试 | |
学科 基础课 | 99920012 | 学术论文写作指导 | 1 | 16 | 二 | 考试 |
01833005 | 高等工程数学 | 2 | 32 | 一 | 考试 | |
01833011 | 现代分析测试技术 | 2 | 32 | 一 | 考试 | |
专业核心课 | 01833019 | 化工分离过程 | 3 | 48 | 二 | 考试 |
01833004 | 精细有机合成 | 3 | 48 | 一 | 考试 | |
01833020 | 催化剂和催化反应表征方法 | 3 | 48 | 一 | 考试 | |
方向探究课 | 01833002 | 高等化学反应工程 | 2 | 32 | 一 | 考试 |
01833021 | 精细化工进展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33022 | 功能材料化学与技术 | 2 | 32 | 一 | 考试 | |
方向 选修课 | 01833023 | 绿色化工过程 | 2 | 32 | 二 | 考试 |
01833017 | 能源化学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20021 | 多孔材料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33006 | 化工热力学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33024 | 化工过程强化与节能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33025 | 催化反应器设计 | 2 | 32 | 二 | 考试 | |
01833026 | 现代电化学研究方法与技术 | 2 | 32 | 二 | 考试 | |
实践 环节 | 学术活动 | 至少参加1次本学科的学术会议,听取不少于10场学术讲座,开题报告,组会汇报,公开主讲不少于1次系统学术报告 | 1 | 三年 | 一到六 | 考查 |
实践活动 |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 1 | 一年 | 三、四、五 | 考查 | |
文献阅读 | 按照方案阅读专业文献、并通过统一组织的考核 | 1 | 一年 | 一、二、三 | 考试 | |
补修 课程 | 实验室安全技术 | 不计学分 |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 |||
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写作 |
注:
1、课程设置分为7类:1) 公共基础课(学位必修) 4门(7分);2)学科基础课(学位必修) 3门(5分);3) 专业核心课(学位必修) 3门(9分);4) 方向探究课3门(6分); 5) 方向选修课;6) 实践环节;7) 补修课。
2、硕士生应修总学分不少于 36 学分,其中,学位必修课程 27 学分,选修课程(非学位课程)不少于 6 学分,实践环节 3 学分(其中学术活动 1 学分,实践活动 2 学分)。补修课不计学分。同等学力与跨专业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学科的本学科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
五、必修环节
1、学术活动
加强学术交流,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展学术视野,在校期间,研究生应听取学术报告不少于10次;
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研究领域研究动态基础上,对未来研究工作进行规划汇报,一般在第二学年上学期进行,由3-5人专家组讨论评判课题开展的可行性,通过后方可进行后续研究工作;组会汇报环节是指硕士每学期至少提交两次组会报告(PPT及Word文档)汇报研究进展,且毕业论文答辩之前,做一次系统学术报告,本环节过程考核材料由导师审核后,提交纸质文档由学院备案;
在校期间,导师团队带领研究生参加本专业相关的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少于1次,并提交相关证明材料;
各二级学科 (方向) 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在学校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考核办法。具体按照《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暂行办法》执行;
学术活动记1学分。
2、实践活动
科学研究:在校期间要求参与科研项目研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采取措施鼓励研究生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
社会实践: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暂不计学分。学院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报告,考核其完成情况是否合格。
文献阅读:作为专业实践内容之一,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和考核制度,一般在第三学期进行。考试环节为:根据本学科学术传统和国内外研究的必读和选读著作、文献及主要学术期刊目录(附表1),对本专业相关研究领域的前沿动态、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纸质材料和现场ppt答辩两部分),最终得分由两部分成绩综合评定。
3、中期考核
根据学院研究生规模和学科点现状,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提出本专业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的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一般安排在第四学期中期前完成(每年5月底前)。
在学院统一领导下,成立由学科带头人或专业负责人、导师代表、班主任等在内的3-5人组成的考核小组,具体组织实施,同时较广泛地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业务方面主要考核研究生课程学习是否达到规定要求,通过课程学习反映出来的科研及思维能力;政治、思想、品德方面的考核由院学生工作组会同有关人员进行。
填写相关表格,对被考核研究生做出结论性意见。
4、论文阶段
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照),可进入硕士论文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特别优秀者,可以进一步推荐硕博连读。
终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末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发给相应证书。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各方向导师组应在第五学期对本方向研究生的论文中期进展和检查考核工作(每年10月底前),重点检查论文进展和学术规范。
学位论文定稿:付印之前,必须对论文的真实性加以检查。
完成学位论文答辩、毕业资格审核、学位申请条件审核。
六、科研能力培养
科学研究是学术型研究生的主要任务,硕士研究生必须围绕某一具体课题开展创新的探索,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生在读期间原则上需要在SCI源期刊发表(或录用)1篇论文方可申请答辩。未能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的研究生,需提交二级学科点导师组讨论决定,其工作量、研究结果达到硕士水平且其学位论文外送盲审结果符合学校要求方可申请论文答辩。
各二级学科也可根据本学科点培养目标,自行制定不低于本一级学科的科研成果要求。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工作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导师应鼓励研究生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参与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论文撰写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论文选题必须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化学工程与技术领域用于社会和经济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有重要应用和开发价值的课题。学位论文要有新见解。学位论文全部采取盲审制度和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等措施,加强学位论文写作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强化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学位论文不计学分。
八、培养方式
以德为先,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采用理论学习、科研训练、学术交流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培养独立从事学术研究的能力;
实施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因材施教,教书育人,指导和帮助硕士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和研究计划,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成长;
引导和组织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和学术活动;
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附表1. 研究生在读期间需要阅读的部分重点文献
序号 | 适用范围 | 著作或期刊的名称 | 作者或编者 | 出版单位和时间 | 备注 |
1 | 一级学科 |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 |||
2 | 一级学科 | AIChE Journal | |||
3 | 一级学科 | 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 |||
4 | 一级学科 | Indu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 |||
5 | 一级学科 |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
6 | 一级学科 |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 | |||
7 | 化学工艺方向 | Chemical Reviews | |||
8 | 化学工艺方向 | Green Chemistry | |||
9 | 化学工艺方向 | ACS Sustainable Chemistry & Engineering | |||
10 | 应用化学方向 | Advanced Materials | |||
11 | 应用化学方向 | Green Chemistry | |||
12 | 应用化学方向 | 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 |||
13 | 工业催化方向 | ACS Catalysis | |||
14 | 工业催化方向 |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
15 | 工业催化方向 | Journal of Catalysis |